岁月鉴初心 薪火照新程——法学院举办研究生培养座谈会暨刘俊教授荣退欢送会
2025-07-03信息来源:
编辑:学生1审核:

2025年6月24日下午,深圳大学法学院在明律楼418会议室召开研究生培养座谈会。会议围绕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开展讨论,旨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此次座谈会特别邀请即将退休的前法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刘俊作专题主讲,回顾和分享其长期以来在研究生培养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学院领导、导师代表及行政人员共40余人参加会议。

熊伟院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刘俊教授对法学院发展的重要贡献,指出刘教授在任期间不仅主持完成了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创新性地创立了"华商菁英班"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与西南政法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还在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熊院长特别强调刘俊教授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育人理念是学院的宝贵财富,建议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借鉴刘教授工作经验,希望全院教师认真学习刘教授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共同推动法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刘俊教授首先感谢在其任职期间全院教师对其工作的无私支持。随后聚焦研究生培养提出其系统性建议:其一,要处理好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爱护学生(包括所有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教师之间学术观点等分歧,绝不应外漏、波及学生评价。学院和学科应探索和建立起基本统一的论文评价标准,避免因评价不准而产生误解。其二,坚持“宽严相济”原则。开题、预答辩等培养过程必须严格,只有培养过程严格,才能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硕士论文答辩通过环节应相对宽松,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学院的终极目标,不仅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应将学生顺利地送毕业。其三,要充分发挥学科组集体育人功能。导师虽然是学生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但学科组对论文的集体指导和质量把关作用,导师个人无法替代。刘俊教授指出:法学教育,还应当准确界定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区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在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别。本科教育,应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法学知识体系;硕士研究生教育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则应侧重以专题、讨论互动形式,提升认识深度和专业化程度。当然,非法学背景法律硕士的培养方案,则既要重视法律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强化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最后刘俊教授重申:在数字时代,法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尊重导师的个性化培养方法,并通过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方式,推广好的经验,不断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周卫副院长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本次会议的筹备历程,感慨会议本身既印证了刘俊教授的感召力,更折射出教师们对学院发展的深切关怀与内在凝聚力。法学院研究生工作的稳步推进,有赖于各教研室负责人及全院教师的鼎力支持。当前正面临研究生培养方案调整的关键任务,希望教师们能够坦诚建言。最后,她坚信在法学院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帮助下,法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必将持续提升。

宋旭光副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在学院领导班子长期配备不足的特殊时期,刘俊教授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始终围绕学院发展大局开展工作,其主导制定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各项核心指标基本完成,充分展现了学院规划引领的发展理念和高效执行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其推动的律师精英班等改革举措,精准对接实践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需求,为学院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以学院整体利益为重、恪守公心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院师生树立了榜样,也为学院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叶海波副院长分享与刘院长共事的点滴。他动情回忆道,在学院最艰难的时期,刘院长总是晨曦微露即至,星夜沉沉方归。那张从学期初的“神采奕奕”到期末时“疲惫不堪”的面容,至今烙印在每位老师的记忆深处。刘院长以其特有的温暖与坚定,于细微处见真情——恢复教师荣休仪式的传统,让每位退休教师带着尊严与感动告别讲台;更在关键时显担当——以卓越的专业建设和创新的培养方案,为学院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无数个日夜的长谈、共同跨越的难关、锐意创新的制度,不仅铸就了学院今日的成就,更化作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

杨剑老师表示,在学科建设方面,刘俊教授为深大法学院发展倾注心力,深度参与学科规划与资源引进,亲自推动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资源整合、利用学术影响力拓展发展空间。在人文关怀方面,刘俊教授到任后主导建设法学院乒乓球活动室,有效带动教职工健身热潮。其精湛球技与亲和力极大激发了教师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了团队凝聚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孔庆平老师认为,法学教育需尊重学科规律与专业意见,避免简单移植工科模式,并呼吁教育工作者保持育人热忱,超越单纯完成教学任务的局限。最后,对刘俊教授在学院转型期作出的巨大贡献及体现的教育家责任感表示敬意。

赵明昕老师在发言中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对教师职业价值的理解,认为教师的核心成就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法律思维、确立专业原则,教育应使学生终生受益。赵明昕老师高度评价刘俊教授的教育贡献,其践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本质,为全院教师树立了典范。

刘美希老师在发言中回顾了刘俊教授对其教学工作的关键支持,在疫情期间,刘俊教授及时通过理性沟通化解矛盾。其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对教师职业尊严的坚定维护,有效纾解了一线教师的职业焦虑。刘俊教授治学、治事、治身的高度自洽状态,营造出松弛而专业的组织氛围,使团队成员获得精神滋养与工作愉悦。最后,祝愿刘俊教授荣休后持续贡献学术智慧,永葆思想活力。

敖希颖老师表示,受学院委托负责制作刘俊教授的工作视频和纪念册倍感荣幸。在筹备过程中,她深切感受到刘教授对青年教师的关怀与培养,这种润物无声的师者风范令人敬佩。作为青年教师,她将以刘教授为榜样,传承其教书育人的宝贵经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尽心指导学生成长,为学院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朱全宝老师结合自身在法学院的工作经历,由衷感谢学院对教师群体的深切关怀与鼎力支持。他谈到,无论是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个人职业发展道路,学院始终将教师发展放在首位。正是领导班子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教师们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他看来,这份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支持,是法学院教师团队能够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朱老师表示,今后将继续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并将这份关怀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陈贻健老师高度赞誉刘院长为法学教育事业作出的恒久贡献,其精神光芒将持续照亮未来发展之路。相较于物质成就,刘俊院长所传递的教育理念、治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才是更为珍贵的火种。教师应珍视并传承这份精神财富,共同守护法学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内核,以专业的态度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情怀,投身于法学人才培养的伟大事业中。

刘东莹老师对刘俊教授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对教师团队的深切关怀深表感激。刘俊教授在疫情期间带领全体教职员工高效协作、共克时艰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

朱谢群老师在发言中,将刘俊教授的风范高度凝练为“长者之风”与“师者之风”。“长者之风”,体现在学院面临艰难时刻,刘俊教授以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临危受命,并以任劳任怨、知难而上的态度,凭借平和包容的胸怀与自洽的心态化解矛盾、稳定大局,其“戴着镣铐跳舞”的坚韧与智慧令人深受启发。“师者之风”,则彰显于刘俊教授始终秉持强大信念与理想主义情怀,坚守育人初心,心系研究生教学,默默耕耘、积极整合资源,其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虽非事事皆成,却为学院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心灵支撑与持久的精神财富。

林济霖副书记也分享了与刘俊教授共事的感悟:首先,刘教授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无论是行政工作还是课堂教学都一丝不苟,更难得的是他待人接物总是谦和有礼;其次,刘教授对教师职业价值的理解深刻独到,他始终将学生成长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情怀值得每位老师学习;最后,林书记强调,希望全院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们能以刘教授为榜样,将教书育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科研、思想教育、学生毕业就业等各个环节用心耕耘,共同为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

马文泽书记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刘俊教授与法学院共同成长的峥嵘岁月,高度评价了他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繁荣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马书记指出,刘俊教授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是全院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习楷模。

熊伟院长代表学院向刘俊教授授予了镌刻着“提灯引路,育梦成光”的荣休纪念牌匾,表达学院对刘俊教授的深深敬意,希望其精神与学识将在法学院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