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同堂:行走中的法律专业课
2025-04-08信息来源:
编辑:学生1审核:

  1. 活动速览

    4月1日,深圳大学法学院的学子与西南政法大学的交换生们一同前往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携手华东政法大学(线上参与)的同学们,在本科生选修课程《法律职业伦理》主讲袁培皓律师的带领下,将课堂移至律师事务所。依托真实法律职业环境,结合律所实务资源,课程从经典案例剖析到辩论技巧分享,从理论框架到实战经验,通过知识的交换与思维的碰撞,为学生揭开国际仲裁神秘面纱的一角,并培养学生对职业伦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职业道德意识。

  2. 经典案例分析:瑞士公司Uebersee诉美国政府投资仲裁案

    案例介绍

    瑞士公司Uebersee在1933年购买了面值125万美元的美国双鹰金币,并将其存放在Ladenburg,Thalmann公司保管。随后,美国政府为应对大萧条,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命令,禁止私人持有黄金并要求上交。Uebersee的金币被认定为应上交的财产。1935年,Uebersee在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金币,但被驳回。Uebersee上诉至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再次被驳回。1936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驳回了Uebersee的进一步上诉,确认金币被合法没收,Uebersee仅获得125万美元的补偿。

    案例争议焦点

    美国政府没收Uebersee的金币并按面值而非市场价值提供补偿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宪法第五修正案中“公正补偿”的要求?

    案例思考点

    思考点一:美国政府是否应公开金价调整政策文件?

    思考点二:现实中适用仲裁员回避制度的困难

    案例启示

    这一跨越世纪的争议,不仅折射出国家主权与私人财产权的博弈,更成为理解国际投资仲裁历史演进的经典范本。对教师而言,它包含了主权豁免、征收补偿、条约解释等多个复杂议题;对学生而言,它引领我们从书本走向实践、从单一法域走向全球治理的思维。通过此案,仲裁课程可超越程序法条,深入探讨“法律如何回应时代危机”这一永恒命题。

     

  3. 仲裁类型:商事、劳动与投资的“三重门”

    商事仲裁:平等商事主体间的纠纷,适用《纽约公约》,裁决全球通行。

    劳动仲裁:非平等主体(如企业与员工)的争议,侧重社会权益平衡。

    投资仲裁:投资者与国家间的“国际公法战场”,依托《华盛顿公约》及ICSID机制,兼具政治与法律复杂性。

  4. 华政辩论队:实战经验大公开!

    华东政法大学辩论队还分享了备赛秘籍,助力学子攻克仲裁实务难关:

    第一步:案情剖析

    →全员通读案例,梳理时间线、基本事实、争议焦点与法律依据。

    第二步:议题拆解

    →罗列争议点,分工模拟仲裁双方立场,搜集素材。

    第三步:魔鬼训练

    初阶:检索风暴|团队汇报+核心要点提炼,达成共识;

    进阶:文书鏖战|撰写法律文书,推敲逻辑与表达;

    终阶: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对抗辩论,实战锤炼。

  5. 袁老师寄语:法律人的成长密码

    以赛促学:多参与模拟法庭、辩论赛,在“以战养战”中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

    重视英语:雅思7.5是国际仲裁的隐形门槛,流利英语是打开全球化舞台的钥匙;

    态度决胜:比起学历光环,肯吃苦、能坚持的“钝感力”才是法律人走得远的核心竞争力。

  6. 活动尾声

    在这场理论与实务交融的课堂中,三校学子不仅深化了对国际仲裁的理解,更感受到法律职业的挑战与魅力。感谢袁老师的倾囊相授,也期待未来更多跨校合作,共筑法律人的成长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