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首届文科大会的精神,推进法学院国际化进程,深圳大学法学院2025年7月16日下午召开国际化工作调研座谈会。本次座谈会聚焦涉外法治发展、跨境合作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旨在凝聚共识、厘清路径,以务实举措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法治建设需求。座谈会由熊伟院长主持,涉外法治研究院协办,陈梦副院长及学院教师代表近20人参加会议。
围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熊伟院长系统介绍了学院在推动国际化进程和培养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方面“正在做”和“想要做”的举措。立足当前,学院在本科阶段成功开设“涉外法治实验班”,硕士阶段设立了国际仲裁项目,博士阶段积极吸纳外国留学生。面向未来,学院将全力申报“法学+外语”双学士项目,跨学院合作建设“出口管制”硕士项目,扩大师生出国出境交流的规模,探索引入留学生英文硕士项目,积极引进全职外籍教师,强化师资团队建设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学院的国际化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陈梦副院长补充了学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项目的信息,以及目前学生出国出境交流的具体数据,重点介绍了学院正筹备申报的双学士学位项目情况,对如何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千华教授围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他首先强调师资队伍稳定与教学体系成熟的重要性,提出组建具备成熟课程设计能力的专职教师团队,确保涉外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连贯性。其次,要拓展研究生跨境交流,可考虑将澳门作为学术交换目的地,依托深圳大学现有合作机制继续深化。此外,还可以整合香港优质法治资源,引进香港教师及实务专家来学院兼职,借鉴其在普通法教学与国际仲裁中的经验,推动跨法域课程协同。
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张淑钿教授剖析了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企业实践需求的脱节问题,提出课程改革与项目设计需以解决企业社会化经营实体问题为核心导向。她强调,涉外法治教育须超越“项目成型”表层目标,要通过学术研究与实务资源的深度融合,努力提升人才培养项目的口碑。
国际法教研室主任田晓萍副教授指出,要精准定位留学生招生策略,结合深圳大学区位优势,通过定向宣传吸引目标生源。她同时建议深化协同育人机制,除与律所合作外,重点联动“走出去”企业,共同设计实务课程、提供实习岗位,使学生直面跨境投资合规、数据保护等企业在实战中所面临的法律挑战。
国际法教研室副主任龙杰副教授前期对国内高校的留学生英文硕士项目做了详细梳理,他从团队建设、课程安排、激励机制、对外交流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深圳大学的优势和短板,对如何创新组织此类项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座谈交流环节,与会老师围绕法学院国际化工作的瓶颈和突破路径展开热烈讨论。法律与科技研究院张叶东助理教授建议,依托深圳科技创新与海洋区位等优势,打造特色留学生项目,吸引优质生源。
合规研究院张昊旻副教授分析了留学生生源不足的现状和原因,建议将传统3年制留学生硕士项目优化为1-2年的弹性学制,提升项目竞争力。知识产权教研室郭丹阳助理教授分享了清华大学留学生项目的成熟经验,提议建立留学生“主修-辅修”课程联动机制。国际法教研室王楠副教授建议拓展生源渠道,面向港澳地区试点招收本科生,开设特色法治课程。国际法教研室韩平副教授、知识产权法教研室黄炜杰副教授聚焦激励机制优化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赵桃桃副教授、卢雯雯副教授基于国际仲裁硕士英文课程的授课实践,各自分享了自身感受和教学经验。法理法史教研室谢可晟助理教授对标北京大学留学生教学模式,分享了相关项目经验。国际法教研室王鹤鸣助理教授提议,通过拓展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帮助学生提升国际化视野,助力推进学院国际化工作进程。
此次国际化工作调研座谈会旨在凝聚共识、集思广益。学院将继续依托特区优势和创新精神,通过扎实而前瞻的举措,构建更加完善、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国家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深大智慧和深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