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梁俊聪、王艺茹、饶楠和王漫琳等四位同学走进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树林保护中的权益冲突和立法协调》的课题调研。调研组深入保护区与竹塔村村民及保护区工作人员深度访谈,并进入红树林科研监测栈道实地观察,不仅触摸到了湿地保护的现实温度,更以法学视角看清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时的机遇与挑战。
一、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价值
首先,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保护区内红树植物主要有秋茄、木榄、白骨壤、桐花树、老鼠簕等,有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动物200余种,还有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白腹鹞、白胸翡翠、蟒蛇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保存了我国天然分布最北的大面积天然红树林,具有很高的保护研究价值,构成“红树林-滩涂-鸟类”三位一体生态网络。其次,红树林具有优秀的单位面积固碳能力,能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再者,红树林是生态安全屏障。30余公里海岸线构成天然防浪堤,削减台风风暴潮冲击,庇护后方农田与村镇。

二、访谈保护区工作人员
在保护区科研宣教中心。我们先在科普影院观看了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宣传片,对保护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宣教中心黄主任和资源保护科林科长更以罕见的坦诚剖析了保护工作的复杂机理。他们的介绍让我们开始深入思考,这片滋养了渔耕文明的滩涂,如何在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刚性框架下,维系生态保护与社区生存的脆弱平衡?深入基层的田野调查让我们沉入了中国生态保护最真实的褶皱里,也让我们得以直面保护区管理中的真实困境,既有政策细节,又有实操案例。

在分析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时,访谈中林科长提到的两个数据让我们尤为关注:一是保护区拥有7个海产品地理标识,其中1个为全国驰名商标,青蟹、泥蚶曾远销东南亚;二是周边竹塔村等村落中,村民曾经最高70%的收入来自红树林相关的捕捞与养殖。这意味着,红树林不仅是“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更是周边群众“金山银山”的重要来源。“退养是政策需求,也是为了将传统的无序养殖变为生态养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让养殖排放有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指导、少投喂、不投喂”,这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最后一公里”。但这种“价值双重性”也正是权益冲突的根源。一方面,当前的《自然保护区条例》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参照的是针对森林类型保护的苏联管理模式,对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特殊性考虑多有不足。另一方面,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完善也对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科研教育栈道实地考察
访谈结束后,在黄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红树林栈道走进保护区。栈道蜿蜒在茂密的红树林间,螃蟹、跳跳鱼不时闪过,生机之下却暗涌着法律与现实的激烈碰撞——这是我们在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调研时最深刻的震撼。这条栈道不仅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平衡“保护优先”与“公众参与”的尝试。

栈道尽头,夕阳为红树林镀上金边。这片土地的价值无需赘言,但如何让守护它的人共享其利?漳江口的困境昭示着一个核心命题:环境优先原则应受协调发展理念的制约。细化功能区规则、为可持续利用开合法之门,让法律不再是阻断生机的“最后一公里”,而是平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坚实桥梁。

四、村民访谈
“村里组织红树林保护的宣传主要是在学校,从小孩子抓起”“现在红树林内管理比较规范,设立了红管局以后,老百姓不能进去保护区,也没有人去进行砍伐、丢垃圾这类的破坏行为了”——保护红树林的观念已经深入村民内心。
“其实红树林保护区对我们村庄里面的老百姓来说,是未来的希望,如果以后能够开发成旅游区,当然是对方方面面都有好处的,可以在保护区内修建栈道,让游客进去里面参观。如果有海沟的话,还可以买几条船来载客。还可以修建水泥路,把海岸线围起来,让游客自己去绕一圈,身临其境,感受红树林的环境。如果游客多了起来,村民就可以在旁边开一些小店,卖卖东西,或者开餐饮店,这样就能把经济收入带动起来。”一些村民如此憧憬。但这类开发活动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却是被禁止的。如何精细化划分核心保护区,以平衡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需求,既是环境法治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环境规划面临的挑战。

五、归途的思考:以法治力量守护红树林的未来
调研并非只见困局。保护区已前瞻布局:与厦门大学共建蓝碳基地探索碳汇价值,为全国红树林碳汇交易提供数据支持;为生态养殖、生态旅游预留法律接口。然而,生态补偿标准模糊、碳汇交易缺乏科学支撑等难题,仍是横亘在保护与发展间的鸿沟。面对这些问题,调研也让我们看到了立法协调的可能方向。一方面,《自然保护区条例》的修订必须紧扣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特点,推动“三区变两区”的功能区划优化,在核心保护区严格保护的同时,在一般控制区为生态养殖、研学旅游等举措留出合法空间;另一方面,需完善“生态补偿+权益保障”的配套制度,让“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真正落地。

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通过立法协调、制度设计来实现的实践命题。漳江口红树林的保护困境,本质上是我国生态保护立法从严格限制向科学协调转型过程中的缩影。未来,唯有加快《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完善湿地保护的配套法律制度,才能让红树林不仅成为鸟类的天堂,更成为周边群众可持续增收的宝库。守护红树林的未来,正是要以法治为笔画出一条兼顾生态与民生、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