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由深圳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丽湖法治大讲坛”总第一百四十三期暨“名家论坛”第八十二期学术讲座于深圳大学丽湖校区明律楼103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所长、反腐败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特邀教授、法学博士何家弘以“神明裁判——文学与法学的叙事”为题展开讲座。本次讲座由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左德起主持,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法学院院长熊伟、副院长宋旭光、副教授彭勃、助理教授王起超等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何家弘教授以个人经历为引,讲述从北大荒文学梦到人民大学法学缘的学术旅程,并介绍自己留学回国后文学梦的复苏逐步成为一名小说家,进一步引出“神明裁判”这一跨越文学与法学的讲座主题。

首先,在理论源流层面,他系统梳理了神誓法的历史形态,涵盖中国古代盟誓、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及古罗马、伊斯兰等文明中以宣誓作为裁判依据的司法传统,并结合现代中国民间实践中南海观音宣誓的案例,阐释神誓法背后的心理约束机制与社会信仰基础。
随后,何家弘教授深入解析神判法的多种实践形态,包括火审、水审、动物审、面包奶酪审及司法决斗等,以古巴比伦、古日耳曼、法兰克及中国少数民族的神判习俗为例,揭示其通过程序仪式与肉体考验追求司法终局性的特征。他进一步指出,神明裁判不是科学地查明案件事实的方法,但是某些神明裁判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具有一定心理识别与社会共识功能,并可与现代“法律真实”“共识真实”等证明标准理论对话。
最后,何家弘教授由神明裁判延伸至审讯方法的演进,剖析从古代“五声听狱”到现代“软审讯法”的转型,强调识别谎言在司法实践中的延续与创新。他亦分享其横跨法学与文学的学术志趣,以及在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等服务实践,展现法治精神与人文叙事交融的可能。
本次讲座历时一个半小时,内容丰富多彩,在何家弘教授对健康、运动与学术人生的祝愿中圆满结束。整场讲座以丰富的跨文化案例和清晰的理论脉络,为深大师生呈现了一场融合历史、法学与文学的思想盛宴,拓宽了证据法学与司法传统的认知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