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有效融合,2025年11月13日下午,法学院将思政课堂搬到法律工作一线,组织师生赴深圳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参访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访律所工作日常、面对面交流行业前沿,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济霖老师,团委李炽杰老师以及十余名学生干部参加活动。

零距离感知律所日常
在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的主任黄丹娜、合伙人周立国、律师段斌、华商(龙华)律师事务所律师潘佳予等陪同下,师生们依次走进律所的客户接待区、洽谈室及律师办公区等核心区域,沉浸式观摩案件咨询、法律分析、合同审查、证据整理等日常工作的严谨流程,切身感受律师在防范法律风险、定分止争、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探讨启迪职业规划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法治人才培养、实务能力提升与校所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对话。

1. 职业洞察与价值引领
从黄丹娜对多元法治人才的勾勒,到林济霖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诠释;从庄境轩、蔡静宜作为职场新人的真诚体验,到潘佳予对调解工作中“六心”价值的阐释;从黄丹娜剖析检察官与律师的职业差异,到周立国对比大厂法务与普通律师的天地之别;最后由段斌寄语青年律师的静守与深耕。这些分享共同绘制了一幅立体而真实的法律职业长卷,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法律工作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更是一场关乎初心、性格与热爱的长远修行。
2. 生涯规划与校友赋能
分享会详细探讨了法学生面临的“三考”(法考、考研、考公)抉择与职业规划策略,强调“工作导向”与“多实习”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通过实践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节奏与需求。校友们以自身经历为例,建议大家珍惜大学试错机会,在“探索法律工作者的世界”中认清个人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将短期选择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他们特别勉励在场同学,不必美化未选择的道路,而应基于自身兴趣与市场需求,主动拓宽视野,关注那些兼具社会价值与发展前景的法律职业方向,在职业起点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校所联动共育法治人才
在问答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AI时代下律师工作的转变方向”以及“法律调解中如何平衡身份介入与中立立场”等问题,嘉宾们指出,在技术变革面前,法律人要努力成为工具的主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自己搭建起法律知识框架;而在多元化解纠纷中,更需要保持“无我”的初心与专业的公心,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真切地感受当事人的心声,以更好地实现调解非讼的目的。在问答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AI时代下律师工作的转变方向”以及“法律调解中如何平衡身份介入与中立立场”等问题,嘉宾们指出,在技术变革面前,法律人要努力成为工具的主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自己搭建起法律知识框架;而在多元化解纠纷中,更需要保持“无我”的初心与专业的公心,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真切地感受当事人的心声,以更好地实现调解非讼的目的。



全体师生与律所代表合影留念
此次活动,成功搭建起深大法学院与实务部门之间交流平台,让同学们沉浸式地领略了法律职业的多元图景,也为同学们廓清职业迷雾、锚定未来方向提供了指引。未来,深大法学院将继续完善实践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培养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