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晚,由深圳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丽湖法治大讲坛”总第一百四十七期暨“名家论坛”第八十四期学术讲座于深圳大学丽湖校区明律楼103报告厅顺利举行。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左卫民受邀以“法律如何因应科技的若干思考”为题展开学术讲座,为数字经济时代法学生思考法律与科技的关系提供了思考视角和维度。本次讲座由深圳大学法学院熊伟院长主持,深圳大学法学院左德起教授、彭勃副教授、郝晶晶副教授、林偶之助理教授等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左卫民教授以近期诺贝尔奖与学术动态、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以及中国首例“AI文生图”侵权案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型法律纠纷。他结合近两日赴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企业的参访体会,分享了对数字经济时代法律与科技关系的系统性思考。
左卫民教授首先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现状出发,聚焦“法律如何治理科技”与“科技如何推动法治”两个维度,深入探讨科技与法律的互动关系。他指出,应当在法治框架下促进科技研发与应用,保障数字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法治效能,推动实现“数字正义”。
随后,左卫民教授从法律与科技关系的历史演进出发,重点探讨了当代法律因应科技的两种模式:一是“积极规制型”,即提前介入、控制科技应用风险;二是“保障式有限回应型”,即当科技对社会公正与秩序构成冲击时给予刚性回应。进一步地,他提出了关于法律因应科技的三大核心反思:其一,法律调整的对象应是科技的应用,而非科技本身;其二,科技必然推动法律发展;其三,法律既不能对科技应用进行过度规制,也不应仅作被动回应,而应以科技的向善发展为导向,以维护人类核心权益为底线,在此基础上赋予科技以更多人文关怀的温度。
在与谈环节中,三位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是否会侵蚀人的主体性”“法律与科技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交流。左卫民教授结合自身研究逐一回应,观点深刻、论证严谨。
本次讲座持续近两小时。左卫民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前瞻性的研究视野及生动幽默的表达风格,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内容充实、启发深远的学术盛宴。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