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磨一剑
2018-09-30信息来源:
编辑:学生2审核:

(文字与摄影 叶子涵 朱文静 刘珺阳)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人民检察官这一职业。检察官所展现出的坚毅俊朗的形象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他们为了国家的检察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深刻的诠释着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的责任与担当。深圳大学法律系85级毕业生黄胜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弃工从法 增长见识

1985年,深圳大学迎来了她的第三批学子。

一个个新生满怀着期待步入校园,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这其中,也有独自拎着水桶来学校报到的黄胜生。谈起对深大的第一印象,黄胜生对当时的校园景色赞不绝口。他回忆道,当年深大建筑外墙上铺着的茶色玻璃与周围仅仅铺着砖与水泥的建筑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校园是真漂亮啊!除了蛇口以外,当时南山区最好的建筑就是我们深圳大学!黄胜生骄傲着说。

大一时,黄胜生就读的是精密机械与信息专业。对于一个工科专业来说,设备设施、实验室等硬性条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当时的深大作为一所新设立的大学,在这方面十分欠缺。“当时清华大学机械系有几百台机床,而我们只有一台。于是我想,既然上了一个新的大学,那就重新选择一个新的行业!”经过一番深思,黄胜生紧跟当时兴起的法制潮流,转到法律系,开始新的学习。当时的法律系,一个年级仅有2个班级、70多名学生,而“弃工从法”的黄胜生对法律系的专业学习倍感新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野老师的刑法课和刑诉法课。陈野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常给我们讲述一些现实的案例。”大学期间对刑法的学习与兴趣,也影响了黄胜生后来的检察官生涯。

见识,是黄胜生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见识的增长、眼界的开拓,是深大给自己最大的财富。当时的深圳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程度有限、网络也未普及,对于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当时没有网络,连收音机也算是奢侈品。我们对社会与世界的认识,主要来自一些留学于港澳、国外的老师对自己见闻与经历的讲解。”黄胜生说道。如今,他也时常鼓励自己身边的大学生们多到外面游历,丰富自身的见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


投身反贪 兢兢业业

1989年,黄胜生从深大毕业。那年的深圳,受“下海潮”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了收入较高的外贸企业,公务员岗位却鲜有人问津。黄胜生回忆道:“当时深圳市检察院想招聘满20名毕业生都非常困难,和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抢一个名额的状况简直天差地别。”怀着一份追求稳定工作的心情,黄胜生选择进入检察机关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反渎职侵权,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检察官生涯。

近三十年的反贪工作,凭借着一份爱党敬业与为人民服务的心,黄胜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出色的工作成绩背后,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艰难与劳累。检察人员的审讯工作受到法律程序严格的限制。而面对着严厉的法律惩罚,多数嫌疑人都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自己不说就可以蒙混过关,极度不配合审讯工作。没有嫌疑人的口供,检察人员无从知道受贿行贿的金钱从何而来、又是以何种隐秘的方式进行贿赂。“对自己父母说真话的后果无非是被打骂两句,但如果嫌疑人坦白了犯罪事实,那可是要坐牢的!所以你会发现,干我们这一行的,白头发普遍都要比别人多。”然而,工作的难题并没有打倒黄胜生,在多年的工作中,他总结了自己的应对之道。

如何让嫌疑人开口,这是侦查工作的关键之处,也是最困难之处。在前期的工作中,要对犯罪嫌疑人做大量的分析,特别是要对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其有密切交往的人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利益输送的分析,将相关人员迅速纳入侦查视线。检察人员需要经过连续的跟踪调查,弄清犯罪嫌疑人的具体家庭住址与生活习惯等种种细节,做到烂熟于胸,而又不打草惊蛇。 “比如我们在查处车辆时,确定车牌后,在偌大的停车场里要一部一部地找车,保安问在干什么时,只能搪塞说在找走丢的宠物。”说到这,黄胜生自己也忍不住大笑。

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才能进入到正式的传讯阶段。在此期间,检察人员会传唤尽量多的涉案人,同时进行审讯。有了前期侦查工作的铺垫,检察人员往往比较了解哪个人比较容易攻破、其弱点在哪里。“其实大部分人的意志还是不够坚强的。”黄胜生说。突破点被打开后,被传讯的人都慢慢开始说真话,证据逐渐增多,案件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今,作为深圳市职务犯罪预防部的负责人,黄胜生依然在为自己已经拼搏了三十年的检查事业贡献着力量。他通过研究分析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以及自己之前的办案经验,积极开展廉政工作的预防咨询和教育工作,从而保证国家工作人员依法用权、廉洁用权、阳光用权。

最后,提及近些年的法学院毕业生,黄胜生自豪的说。“我这些年见过不少毕业生,从我们法学院走出的同学做事踏实、见识广泛,正如同校训所说的那样:自立、自律、自强,脚踏实地,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