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钿:木生于林共成荫
2018-10-18信息来源:
编辑:学生2审核:

(编辑 叶子涵 文字摄影 黄惠明 肖姗姗 余陆潜)


1995年,张淑钿入读深圳大学法学院台港澳法系。

1999年,张淑钿选择深造,成为深圳大学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2002年,毕业留校,张淑钿成为一名深大教师。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至今,她已在深圳大学求学、工作、生活二十余年。在这段时间里,张淑钿向我们诠释了“学于斯,施于斯”。


学于斯

1995年,带着成为一名法律人的憧憬,张淑钿被深圳大学录取,而她选择了法学院的台港澳法专业。“能来深圳大学其实挺意外的。”张淑钿坦言,“不过深大是一个特区大学,我很荣幸能与深圳这所城市共同成长。而且只有深大设置了台港澳法专业,可谓特色专业。”而这,正是深圳大学所吸引她的地方。

在这里,校园的一草一木都给张淑钿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喜爱读书的她一头扎进了图书馆这片知识海洋。据她描述,当时泡图书馆,往往是从早上开始进馆,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看到夜幕降临,方才心满意足地走出来。说到这,张淑钿眼中满是对回忆的欢喜。“那时天色泛着黄,从台阶上一阶阶地走下来,经过地动仪,走过水池,有时晚霞正好,心里特别充实。”阅读给张淑钿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泡馆”让她“泡”出一身优雅的气质。

辩论也给张淑钿的校园生活添上了一抹艳丽的色彩。在课余时间,张淑钿加入了法学院辩论队。辩论队事务繁忙众所周知,不过她说,“我会平衡好学习和辩论的关系,那时准备辩论赛都在晚上九点之后。”且将新火试新茶,在这般努力下,张淑钿和她的队友们一起在院际杯斩获亚军。辩论予张淑钿以法律素养,在能力要求方面,“辩论和法律人是相近的,比如搜集准备资料的能力。辩论赛上,你需要充足的材料来去应对对方的辩论,法庭上你也需要足够的材料与证据,以主张当事人的权利。”除了参加院辩论队,当时她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合力创办了深大启言社。据她所言,“启言”即“教人们学会说话”。如今由张淑钿和她的伙伴点燃的这把火依旧熊熊地燃烧着——启言社的辩论、演讲活动开办得如火如荼。

施于斯

2002年,作为深圳大学第一批毕业的研究生,张淑钿选择留校任教。同样的教室,从一位听课的学生,转变为授课的老师,身份的转变让她坦言需要适应。“其实第一次上课时我很紧张,所以当时我经常备课到八九点钟,尽量多做些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教学工作的细致准备和张淑钿的精益求精让她的课堂充满趣味。“我上课时喜欢让自己处在兴奋状态,这样我会更有激情。同时,我也很喜欢让学生一起兴奋。”在课堂案例研讨时,她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做角色扮演。“有时我一个人做原告,他们来做被告,大家一起讨论,课堂就活了。”“我早上上完四节课后,中午兴奋地睡不着午觉,我就成功了;要是一回去就睡着了,那课就肯定没上好。”就这样,“没有午睡习惯”的张老师以这种方式全心浸入课堂,其教学方式深受法学院学子喜爱。许多上过她的课的同学都说:“张老师是一位可爱的老师。”很多大师都会给人们一种童心未泯的感觉,他们认真钻一域之尖。在教书育人上,张淑钿不断锐意进取。有时看到一些同学在课堂上做不相关之事,她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讲得不够好。“有个在我课上刺绣的女同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三省吾身,如此反复,她的教学水平越来越成熟。2008年和2010年,张淑钿都获得了深圳大学优秀本科课堂一等奖。

荣誉加身,不变的是那“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心。十七年教学生涯,桃李天下。张淑钿越发喜爱她的教学工作。她为法学院、为深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荔园青青,见证了几多故事。在深圳大学求学,工作二十四年,当初小树今已参天,为深大学子们的求学之路撑起一片阴凉张淑钿说:“希望自己能在这一直教下去。”